“5·18 国际博物馆日”西安主会场活动启幕

博物馆是城市的精神灯塔,也是文明对话的桥梁。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旨在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当守正创新,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5月17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主会场活动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由西安市文物局主办,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承办,西安市博物馆协会、西安市莲湖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协办。

全国政协常委、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李群,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琦,陕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宝收,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吕建中与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共同启动西安市“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开馆十五周年主题展览开幕。

开幕式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国家博物馆、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瑞中之桥友好协会、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等博物馆代表发起《“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倡议书》,号召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博物馆、国家机关、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以及个人深化馆际区域交流协作,加速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激发青年群体交流活力,教育赋能激活经济动能,打造文化枢纽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西安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国家博物馆、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瑞中之桥友好协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据介绍,在“快速变化”成为全球关键词的当下,博物馆要密切馆际和区域交流协作,实现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目前,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朋友圈”进一步扩大,现已成为一个由73家联盟会员共同组成的国际性文化纽带,不仅是国际博物馆间的交流互通,更是丝路精神的生动践行。

活动现场,全球首款基于AR技术的全博物馆领域智慧应用——云观博,以及恒达文博开发的已在60多家文博场馆上线的“AI 互动问答”导览服务,凭借其在文物全息数字化、虚拟可视化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场穿越时空、虚实交融的沉浸互动式科技文博新体验。

此外,宏瑞文博集团现场展现了公司在文物库房一体化建设、数字化再生、“三防护航”等文物保护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实践经验;西安元智全面展示的覆盖文物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体系,不仅让文物“活”在当下,更“智”在未来。

文创集市上,30余家各级各类博物馆和文创公司的500余款各类文创产品,包括文具类、家居类、服饰类、数码类、旅游纪念品类等多种类别,以更加生活化的设计,让观众切身感受跨越时空的体验,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

在随后举办的“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越南、瑞士、马来西亚、列支敦士登、柬埔寨等国的文博专家和学者,就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展开讨论与分享,凸显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护和推广,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加强包容性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据孙超介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除主会场活动外,还精心策划了“三大系列、196项活动”,着力从四个维度,展现西安“博物馆之城”的独特魅力。全市推出33个特色展览、130项覆盖全龄段的社会教育活动,并依托“云展览+云教育+云互动”矩阵,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伟力,让观众从云端感受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同时,开展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巡展,联合市轨道交通集团,将组织10余家博物馆在钟楼、大唐不夜城、电视塔等地铁热门站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流动博物馆巡展,并将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释放文博温度,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让大家感受博物馆之城的“文博盛宴”。

活动当天,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美美与共——中国与周边国家博物馆文化展”“大唐圆梦 薪火相传——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开馆十五周年回顾展”“物启天工——文物中的科技展”三大展览正式开展。